大白杜鹃(原亚种)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7:51 2013年3月28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7:42 2013年9月29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25行: | 第25行: | ||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 ||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 ||
- |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稀达6—7米;树皮灰褐色或灰白色;幼枝绿色,无毛,老枝褐色。冬芽顶生,卵圆形, 长9--10毫米,无毛。叶厚革质,长圆形、长圆状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5—14.5厘米,宽3—5.7厘米,先端钝或圆,基部楔形或钝,稀近于圆形,无毛,边缘反卷,上面暗绿色,下面白绿色, 中脉在上面稍凹下,黄绿色,下面凸出,侧脉约18对,在上面微凹人,下面稍凸起; 叶柄圆柱形,长1.7—2.3厘米,黄绿色,无毛。顶生总状伞房花序,有花8—10朵,有香味;总轴长2—2.5厘米,淡红绿色,有稀疏的白色腺体;花梗粗壮,长2.5—3.5厘米,淡绿带紫红色,具白色有柄腺体;花萼小,浅碟形,长1.5—2.3毫米,裂齿5,不整齐;花冠宽漏斗状钟形,变化大,长3—5厘米,直径5—7厘米,淡红色或白色, 内面基部有白色微柔毛,外面有稀少的白色腺体,裂片7—8,近于圆形,长约2[[厘米]],宽2.4厘米,顶端有缺刻;雄蕊13—16(--17),不等长,长2—3厘米,花丝基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药长圆形,白色至浅褐色,长约3毫米;子房长圆柱形,淡绿色,长约6毫米,密被白色有柄腺体,花柱淡白绿色,长3.4--4厘米,通体有白色短柄腺体,柱头大,头状,黄绿色,宽约5毫米.蒴果长圆柱形,长2.5—4厘米,微弯曲,直径1—1.5厘米,黄绿色至褐色,肋纹明显,有腺体残迹. 花期4--6月,果期9—10月。 | + |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稀达6—7米;树皮灰褐色或灰白色;幼枝绿色,无毛,老枝褐色。冬芽顶生,卵圆形, 长9--10毫米,无毛。叶厚革质,长圆形、长圆状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5—14.5厘米,宽3—5.7[[厘米]],先端钝或圆,基部楔形或钝,稀近于圆形,无毛,边缘反卷,上面暗绿色,下面白绿色, 中脉在上面稍凹下,黄绿色,下面凸出,侧脉约18对,在上面微凹人,下面稍凸起; 叶柄圆柱形,长1.7—2.3厘米,黄绿色,无毛。顶生总状伞房花序,有花8—10朵,有香味;总轴长2—2.5厘米,淡红绿色,有稀疏的白色腺体;花梗粗壮,长2.5—3.5厘米,淡绿带紫红色,具白色有柄腺体;花萼小,浅碟形,长1.5—2.3毫米,裂齿5,不整齐;花冠宽漏斗状钟形,变化大,长3—5厘米,直径5—7厘米,淡红色或白色, 内面基部有白色微柔毛,外面有稀少的白色腺体,裂片7—8,近于圆形,长约2[[厘米]],宽2.4厘米,顶端有缺刻;雄蕊13—16(--17),不等长,长2—3厘米,花丝基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药长圆形,白色至浅褐色,长约3毫米;子房长圆柱形,淡绿色,长约6毫米,密被白色有柄腺体,花柱淡白绿色,长3.4--4厘米,通体有白色短柄腺体,柱头大,头状,黄绿色,宽约5毫米.蒴果长圆柱形,长2.5—4厘米,微弯曲,直径1—1.5厘米,黄绿色至褐色,肋纹明显,有腺体残迹. 花期4--6月,果期9—10月。 |
产地分布:产四川西部至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1 000—3 300 (--4000)米的灌丛中或森林下.缅甸东北部也有分布,等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宝兴. 四川米易的农民常用其根熬水喂牛治牛跌伤后腹泻。 | 产地分布:产四川西部至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1 000—3 300 (--4000)米的灌丛中或森林下.缅甸东北部也有分布,等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宝兴. 四川米易的农民常用其根熬水喂牛治牛跌伤后腹泻。 |
当前修订版本
种中文名:大白杜鹃(原亚种) 种拉丁名: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 subsp. decorum 种别名 :
国内分布:川,黔,滇
海 拔:1000-3300(-4000)
命名来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中国植物志:57(2):017
亚组中文名:云锦杜鹃亚组
亚组拉丁名:Subsect.Fortunea Sleumer
组中文名:常绿杜鹃组
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亚属中文名:常绿杜鹃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属中文名:杜鹃属
属拉丁名:Rhododendron
亚科中文名:杜鹃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鹃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稀达6—7米;树皮灰褐色或灰白色;幼枝绿色,无毛,老枝褐色。冬芽顶生,卵圆形, 长9--10毫米,无毛。叶厚革质,长圆形、长圆状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5—14.5厘米,宽3—5.7厘米,先端钝或圆,基部楔形或钝,稀近于圆形,无毛,边缘反卷,上面暗绿色,下面白绿色, 中脉在上面稍凹下,黄绿色,下面凸出,侧脉约18对,在上面微凹人,下面稍凸起; 叶柄圆柱形,长1.7—2.3厘米,黄绿色,无毛。顶生总状伞房花序,有花8—10朵,有香味;总轴长2—2.5厘米,淡红绿色,有稀疏的白色腺体;花梗粗壮,长2.5—3.5厘米,淡绿带紫红色,具白色有柄腺体;花萼小,浅碟形,长1.5—2.3毫米,裂齿5,不整齐;花冠宽漏斗状钟形,变化大,长3—5厘米,直径5—7厘米,淡红色或白色, 内面基部有白色微柔毛,外面有稀少的白色腺体,裂片7—8,近于圆形,长约2厘米,宽2.4厘米,顶端有缺刻;雄蕊13—16(--17),不等长,长2—3厘米,花丝基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药长圆形,白色至浅褐色,长约3毫米;子房长圆柱形,淡绿色,长约6毫米,密被白色有柄腺体,花柱淡白绿色,长3.4--4厘米,通体有白色短柄腺体,柱头大,头状,黄绿色,宽约5毫米.蒴果长圆柱形,长2.5—4厘米,微弯曲,直径1—1.5厘米,黄绿色至褐色,肋纹明显,有腺体残迹. 花期4--6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产四川西部至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1 000—3 300 (--4000)米的灌丛中或森林下.缅甸东北部也有分布,等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宝兴. 四川米易的农民常用其根熬水喂牛治牛跌伤后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