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8:03 2007年12月15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Renren12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6:40 2012年11月22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9行: | 第9行: | ||
详情: 结构式:为甲基纤维素的丙二醇醚,其中的羟丙基与甲基均以醚键和纤维素的无水葡萄糖环相结合。不同类型产品的甲氧基和羟基含量不同。 | 详情: 结构式:为甲基纤维素的丙二醇醚,其中的羟丙基与甲基均以醚键和纤维素的无水葡萄糖环相结合。不同类型产品的甲氧基和羟基含量不同。 | ||
- | 理化性质:白色至类似白色纤维状粉末或颗粒,溶于水及某些有机溶剂系统,水溶液具有表面活性,干燥后形成薄膜。由加热到冷却时,可发生由溶胶到凝胶的可逆性转变。 | + | 理化性质:白色至类似白色纤维状粉末或颗粒,溶于水及某些有机[[溶剂]]系统,水溶液具有表面活性,干燥后形成薄膜。由加热到冷却时,可发生由溶胶到凝胶的可逆性转变。 |
来源与制法: 取精制棉加烧碱、溶剂处理,再经醚化、水洗、离心分离、干燥制得。 | 来源与制法: 取精制棉加烧碱、溶剂处理,再经醚化、水洗、离心分离、干燥制得。 |
当前修订版本
中文名称: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英文名称: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别名: 羟丙基纤维素甲醚;羟丙甲;HPMC
详情: 结构式:为甲基纤维素的丙二醇醚,其中的羟丙基与甲基均以醚键和纤维素的无水葡萄糖环相结合。不同类型产品的甲氧基和羟基含量不同。
理化性质:白色至类似白色纤维状粉末或颗粒,溶于水及某些有机溶剂系统,水溶液具有表面活性,干燥后形成薄膜。由加热到冷却时,可发生由溶胶到凝胶的可逆性转变。
来源与制法: 取精制棉加烧碱、溶剂处理,再经醚化、水洗、离心分离、干燥制得。
毒理学依据:
①LD50:小鼠口服大于10g/kg(bw)。
②ADI:无须规定(FAO/WHO,1994)。
③微核试验:阴性。
质量要求:质量标准(FCC,Ⅳ,1996)
羟丙基含量/% 3.0~12.0
甲氧基含量/% 19.0~30.0
重金属(以Pb计)/% ≤ 0.001
干燥失重/% ≤ 5.0
灼烧残渣
黏度大于等于50mPa?s/% ≤ 1.50
黏度小于等于50mPa?s/% ≤ 3.00
黏度[2%(质量分数)溶液]
小于0.1 Pa?s标明量/% 80.0~120.0
大于0.1 Pa?s标明量/% 75.0~140.0
用途与注意事项: 增稠剂、稳定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规定: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使用参考:利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的成膜性和膜的高透光性,可用来制造蛋白肠衣,用量为5%;作为蛋黄酱的增稠剂,用量为0.5%~2%。FAO/WHO(1984)规定:冷饮的用量为,10 g/kg(按最终产品计,单用或与其他乳化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合用量)。本品具有特殊性能,可用于烘焙食品、糊状食品、营养食品、牛乳搅拌饮料、馅饼、馅料、色拉装饰配料和快餐等。利用其热凝胶性能制造油炸食品,不但可以大量节约炸油,且油炸制品具有外酥内软的独特口味;利用其对酸、碱稳定,抗酶,不参与代谢,增强肠胃蠕动的特点,还可用于制造各种保健食品。
鉴定方法: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产品的10 g/ L水溶液经过沸水浴后形成淤浆,冷却至20℃时,其浆体即成为乳白色黏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