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鳞叶草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7:16 2007年4月2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月夜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6:24 2012年7月4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7行: | 第7行: | ||
Epirhixanthus elongata B1.(1823);Gagn.(1909);Merr.et Chun(1935);海南植物志(1964)*,图鉴(1972)*;Salomonia aphylla Griff.(1844):Bennett(1872);Hance(1885);Epirianthus aphylla Merr.(1918); Salomonia tenella Hook.f.(1849);S.parasitica Griff.(1852). | Epirhixanthus elongata B1.(1823);Gagn.(1909);Merr.et Chun(1935);海南植物志(1964)*,图鉴(1972)*;Salomonia aphylla Griff.(1844):Bennett(1872);Hance(1885);Epirianthus aphylla Merr.(1918); Salomonia tenella Hook.f.(1849);S.parasitica Griff.(1852). | ||
描述字段:纤细草本,寄生于他植物的根上,高5—16厘米。茎单1或分枝。叶退化为鳞片状,长1—2毫米,被柔毛。穗状花序顶生,纤细,延伸,长5—25毫米,宽约2毫米。花密集,微小,长约1.3—1.5毫米,无花梗;小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长于花芽,宿存;萼片5枚,卵状披针形,覆瓦状排列,较花瓣短;花瓣3枚,白带淡红色或淡黄色,龙骨瓣无鸡冠状附属物;雄蕊4—5枚,花丝下部合生成鞘并与花瓣贴生;子房2室,每室具1下垂的胚珠。蒴果小,略呈倒心形,长约0.6毫米,宽约10毫米,边缘无刺,生于宿存的萼片内;种子黑色,卵球形,直径约0.5毫米,微有皱纹。花、果期8月。 | 描述字段:纤细草本,寄生于他植物的根上,高5—16厘米。茎单1或分枝。叶退化为鳞片状,长1—2毫米,被柔毛。穗状花序顶生,纤细,延伸,长5—25毫米,宽约2毫米。花密集,微小,长约1.3—1.5毫米,无花梗;小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长于花芽,宿存;萼片5枚,卵状披针形,覆瓦状排列,较花瓣短;花瓣3枚,白带淡红色或淡黄色,龙骨瓣无鸡冠状附属物;雄蕊4—5枚,花丝下部合生成鞘并与花瓣贴生;子房2室,每室具1下垂的胚珠。蒴果小,略呈倒心形,长约0.6毫米,宽约10毫米,边缘无刺,生于宿存的萼片内;种子黑色,卵球形,直径约0.5毫米,微有皱纹。花、果期8月。 | ||
- | 分布及生境:产云南南(景洪),生于海拔1050米的密林及竹林中。分布广东海南岛。缅甸至印度尼西亚亦有。 | + | [[分布]]及生境:产云南南(景洪),生于海拔1050米的密林及竹林中。分布广东海南岛。缅甸至印度尼西亚亦有。 |
当前修订版本
所属卷:Salomonia Lour. 所属科:Polygalaceae 中文名:寄生鳞叶草 其它中文名:寄生莎萝莽(海南植物志) 文献来源:Salomonia elongata(Bl.)Kurz ex Koord.(1912) Epirhixanthus elongata B1.(1823);Gagn.(1909);Merr.et Chun(1935);海南植物志(1964)*,图鉴(1972)*;Salomonia aphylla Griff.(1844):Bennett(1872);Hance(1885);Epirianthus aphylla Merr.(1918); Salomonia tenella Hook.f.(1849);S.parasitica Griff.(1852). 描述字段:纤细草本,寄生于他植物的根上,高5—16厘米。茎单1或分枝。叶退化为鳞片状,长1—2毫米,被柔毛。穗状花序顶生,纤细,延伸,长5—25毫米,宽约2毫米。花密集,微小,长约1.3—1.5毫米,无花梗;小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长于花芽,宿存;萼片5枚,卵状披针形,覆瓦状排列,较花瓣短;花瓣3枚,白带淡红色或淡黄色,龙骨瓣无鸡冠状附属物;雄蕊4—5枚,花丝下部合生成鞘并与花瓣贴生;子房2室,每室具1下垂的胚珠。蒴果小,略呈倒心形,长约0.6毫米,宽约10毫米,边缘无刺,生于宿存的萼片内;种子黑色,卵球形,直径约0.5毫米,微有皱纹。花、果期8月。 分布及生境:产云南南(景洪),生于海拔1050米的密林及竹林中。分布广东海南岛。缅甸至印度尼西亚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