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莴苣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3:13 2007年4月5日的修订版本

种中文名: 蒙山莴苣 种拉丁名: Lactucatatarica(L.)C.A.Mey. 种别名: 鞑靼山莴苣、紫花山莴苣、苦苦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70cm,具长根状茎。根圆锥形,棕褐色。茎直立,单生或数个丛生,具纵棱,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春季只具基生叶,初夏抽出花葶并开花。基生叶与茎下部叶灰绿色,稍肉质,长椭圆形、矩圆形或披针形,墓部渐狭成具翅的短叶柄,柄基半抱茎;叶片具不规则的羽状或倒羽状浅裂或深裂,侧裂片三角形,边缘具细小的刺齿,茎中部叶少分裂或全缘,茎上部叶较小,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无柄,有时全缘。茎顶为展开的圆锥花序,上生多数头状花序,梗不等长;总苞片3层,带紫红色,边缘狭膜质,花全为舌状,两性,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椭圆形,长约5mm,灰色或黑色,不压扁或稍压扁,具5—7条纵肋,并有1mm长的短喙,冠毛单毛状,白色(图94)。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西北至新疆、西南达西藏的西部边陲(日土、扎达),国外产于欧洲、苏联中亚至西伯利亚、蒙古以及阿富汗、伊朗和印度克什米尔地区。 生物生态特征: 蒙山莴苣5月初返青,花果期一般为6—9月,秦岭北坡为5—9月。在宁夏银卅地区定株观察蒙山莴苣的生长发育节律是:5月上旬萌发,7月中旬以前只具莲座叶丛,(株高3.2cm),7月中旬抽出花葶;8月下旬现蕾(株高16.3cm);9月上旬始花(株高25.1—26.3cm);9月中旬进入盛花期(株高26.8cm);9月下旬花谢,10月上旬种子成熟(株高25.9cm);10月中旬枯黄。盛花期单株鲜重9.5g,茎叶比为2.3:l。蒙山莴苣为根蘖性植物,在土表5cm以下有横行的水平根,褐色,直径0.3—0.5cm,上生纤细的侧根。水平根向下生长垂直根,可深入土壤50cm左右,直径0.2——0.3cm;水平根向上垂直产生分蘖,伸出地表,形成分蘖枝。每一分蘖枝在近地表处又产生细短的不定根,可以吸收土壤表层的凝结水。蒙山莴苣是中生耐盐植物,对气候干旱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习生于草原地带,以至半荒漠地带固定的沙丘、沙地、黄土沟岸以及湖滨、河滩的盐渍化草甸群落内。例如常见于内蒙古西部以及宁夏黄河冲积平原的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角果碱蓬(Suaedacorniculata)盐生草甸中,或盐生的矮小芦苇(Bhrag– mitesaustalis)群落中。同时伴生的植物有匍根骆驼蓬(Pega–numnigellastrum),二色补血草(Limoniumbicolor)、虎尾草(Chlorisvirgata),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锋芒草(Tragusmongolorum)、西伯利亚蓼(Polygonumsibiricum),盐地风毛菊(Saussureasalsa),白茎盐生草(Halogetonarachnoideus)等土壤为轻盐渍化的草甸上。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河流冲积平原的冲积沙壤土上,蒙山莴苣与牛皮消(Cynanchumsi– biricum),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芦苇、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pseudophragmites)等一起生长在河岸胡杨(Populesdiversifolia)林内,土壤沙质,盐渍化较轻,地下水位约3—6m,水分条件较好。在西藏最西部,蒙山莴苣生长在湖滨河滩地的盐化草甸中,地表多沙砾,海拔达4100—4300m. 饲用价值: 为中上等饲川植物,各种家畜都采食。植株柔软,适口性良好,又富含营养,家禽、猪、兔最为喜食,牛、羊、马采食叶子和幼嫩的花。挖取幼嫩叶子和直根,浸泡后除去苦味,可做蔬菜。蒙山莴苣的化学成分与能值含量见表94.蒙山莴苣也是一种中草药,药用其地上部分。春夏季采收,鲜 用或晒干、切段备用。据分析,全草含蜡醇、转化醣、胆碱、酒石酸,乳汁中含氧化酶、弹性橡胶、甘露醇、左旋肌醇、苦味质等.药用可清热,解毒、活血、排脓,主治痢疾、肠炎、疮疖痈肿、痔疮等.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