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艺艺 (Talk | 贡献)
(新页面: 桑黄,中药名,见《中药大辞典》。基原为多孔菌科针层孔菌的子实体,拉丁学名:phellinus igniarius (L. ex Fr.) Quel.又名:火木层孔菌. 子实体无...)
下一个→
07:33 2009年8月11日的修订版本
桑黄,中药名,见《中药大辞典》。基原为多孔菌科针层孔菌的子实体,拉丁学名:phellinus igniarius (L. ex Fr.) Quel.又名:火木层孔菌.
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深肉桂色至浅咖啡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硬,木质.菌管与菌肉近同色,多层,但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锈褐色至酱色,圆形,每毫米4-5个.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3-4微米.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5-7微米.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微米.
生于杨、柳、桦、栎等树干上。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别名】猢狲眼、桑耳、针层孔菌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 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 L.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生于杨、柳、桦、栎、杜鹃、四照花等阔叶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