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鲋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当前修订版本

[编辑] 彩石鲋 - 学名Pseudoperilampus lighti Wu

20051212135542123.jpg

1IMG_1377_C7OWFbGVgo4K.jpg

别名:鳑鲏,

目:鲤形目

科:鲤科Cyprinidae

亚科:鳑鲏亚科

形态特征:体高,扁薄,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具锯纹。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3~6枚鳞片上具侧线孔。生殖期雄鱼的吻部具珠星,色泽鲜艳。

生境: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丰盛的环境内。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食。5月产卵。卵长圆形,产于蚌的鳃瓣中。个体小,最大不超过60毫米。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编辑] 【彩石鲋的人工繁殖】

彩石鲋是一种适应性很强,分布很广的野生小型鱼。由于体色艳丽且容易饲养,这种鱼一直深得很多鱼友的青睐。

▲ 野生种鱼的来源

彩石鲋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各大水系,虽然成年的雌鱼和雄鱼都很好捕捉到,但是如果要以繁殖为目的的话最好从饲养那些较为年幼的鱼开始,因为相比成年鱼而言,它们更容易适应全新的人工环境并在其中发情繁殖。鳑鲏的幼鱼与其他鱼种的幼鱼很好区别,因为他们的背鳍上一般都有标志性的黑点,看上去很像热带鱼中的扯旗。在有鳑鲏繁殖的水体中,6月到8月间,幼年鳑鲏经常集成群体在水上层或者流水口处觅食,很容易用纱网捞到。对初步捕到的幼鳑鲏要及时进行一次筛选,选择留下那些体格匀称,身体相对较高(即体形近于椭圆这为佳),鳞片色泽良好,无外伤,无畸形且体长在2厘米左右的鱼(为保护野生鱼类资源起见建议将其他鱼当场放归)。

▲种鱼育成期的饲养

1、早期饲养环境

幼年时代的鳑鲏要求生活在水质清澈,含氧量丰富且有一定流动性的水体中,因此在家饲养时最好用有水泵的缸,且鱼的密度不宜太大。以我的一个 80*60*25(cm3)的鱼缸为例,饲养10-15条5厘米以下的鱼时鱼群中的追逐攻击行为最少而又不至于显得太浪费空间。滤水泵不必保持二十四小时工作状态,每天开启一二小时就可以了。另外,阳光对于鱼的发育和健康很重要,鱼缸最好置于每天能有一小时以上日光直射的地方;鱼缸中最好种植一些高大的水草以提供隐蔽场所和少量的植物性食物。直接从野外引入的鱼对外界惊扰十分敏感,因此在驯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换水次数(这对养蚌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也不要将有棱角的硬物放在鱼缸内,以免鱼受惊乱窜时被刮伤。

2、食物

我在饲养过程中所喂的食物以水蚤为主,每天喂二到五次不等,视当日鱼群的活动情况决定(水温在18度上下时鱼最为活跃,取食也最为积极)。每次饲喂量以半小时以内能全部吃完为宜。由于鳑鲏消化食物较快,所以建议尽量少吃多餐。当鱼长到3厘米以上时可以喂少量商品鱼粮,但是不建议以此为种鱼的主食。另外也可以喂些极碎的熟瘦肉蓉(猪牛鸡等不限),但是量要细致掌握,不要让残余的肉末污染水质。鳑鲏虽然在野外可能采食大量的藻类食物,不过据我的经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只要动物源性食物充足,他们一般不会采食太多植物性的食物。另外在某些地区可能不容易找到大量水蚤,我觉得动物源性主食也可以用红线虫或者掐碎的小虾代替。

3、雌雄分养

和不少人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彩石的雄鱼是很有攻击性的,而且这种攻击性从幼鱼阶段就开始显露。当幼鱼超过四月龄,性征(即雌鱼产卵管开始从泄殖腔口延伸至体外,而雄鱼背脊上的鳞片开始出现金属光泽)开始显露后,雌雄间的体型差异开始日益明显,而雄鱼也开始频繁地追逐靠近自己的其他个体,在争抢食物的过程中雌鱼开始处于普遍劣势,为保证日后参与繁殖的雌鱼体质过关,有必要从此时将雌雄分开饲养。分养后,我提供给二者的饲养条件没有多大区别。雌性彩石性格较为温和,一般不会攻击其他个体;而全雄性群体中的攻击行为随着鱼体的成长会越来越多,对此一般不需人为干涉,因为这是自然地选出个体最大,体色最艳,潜质最佳的雄性个体——也就是始终处于优势状态的那些个体——的过程。不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病弱个体的产生,某一数量的雄鱼与相同数量的雌鱼相比需要更大的空间。另外我发现将较小体型的麦穗鱼等其他品种的鱼放入雄鱼缸也可以减少雄鱼间的激烈追逐行为,因为前者分散了那些特别具有攻击性的个体的注意力。

▲河蚌

河蚌的存在是鳑鲏得以繁殖的基本条件。我见过有朋友发言说河蚌不易养活,事实上我的河蚌几乎从来没有养死过。我觉得饲养河蚌的关键在于水温的掌握和水质的控制。河蚌怕热,因此在热带鱼缸里基本不可能长久地饲养他们;建议最好能将水温控制在25摄氏度以下。作为一种行动能力不是很强的底栖动物,河蚌怕缺氧,在连鱼也要浮头的水体里也养不好河蚌。另外河蚌一般以滤食藻类和原生动物为生,因此河蚌需要那种养料丰富的老水而非饲养七彩神仙鱼的那种玻璃样的净水。综上,其实在饲养彩石种鱼的缸里就能将河蚌养得很好,而其实河蚌在缸中也起到了滤水器的作用,对鱼本身也是有利的。为了给蚌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换水不要太频繁。我开始试养鱼时用的是裸缸,每次换水只是将缸底上的渣子吸掉,大约只换全缸的六分之一不到。有朋友说为了便于彩石产卵,可以将蚌立在沙中—— 其实即使蚌是“平趴”着的,彩石一样可以将卵产到里边去,因为雌鱼的产卵管在真正排卵时可不像平时见到的那样软,在卵子进入产卵管后整条管子会处于一种类似于“勃起”的状态,变直变粗,可以方便地伸入河蚌的腮口。当然如果缸底铺有小石子或者细沙的话,河蚌会自然地没入沙中,摆出非常方便鳑鲏利用的姿势(其实这正是它自己滤水找东西吃的姿势),不用人动手的。最后,我觉得用于繁殖彩石的河蚌最好和人的手掌差不多大,太小的运动性太强且不易越冬,太大的饲养起来太占地方。

▲成熟亲鱼的管理:分组

彩石性成熟较快,一般到出孵的次年就可以参与繁殖。如果在自然光照终年充足的地方饲养,彩石一般至白昼水温达到18摄氏度以上就出现活泼的繁殖行为倾向。当然由于中国的气候条件地方差异较大,因此彩石开始繁殖的时期和要求的水文条件可能有明显地域性的差异。判断雌雄亲鱼是否进入繁殖状态十分简单,特征性依据如下:

雌性:输卵管由紧缩的细长针状变成柔软飘逸的半透明灰白色带状,腹部圆胀,体色显著白亮(很多雌鱼到性成熟后依然会保持具有背鳍上的黑点)。

雄性:婚装明显,鳞片闪亮,某些在迅速游种群中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个体甚至会呈现出弥漫整个腹部的粉红或者绛红色(第一年的雄鱼在越冬期间逐渐失去背鳍上的黑斑同时出现婚装),与背部的蓝绿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经常性地动,体态较为僵直,犹如脂鲤,追逐攻击行为明显;如果缸内有河蚌,则长时间围绕河蚌游动,并频频在其出水孔处向内窥视。

当亲鱼出现上述性状后,应当及时分组繁殖。因为雄性彩石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所以当一只缸内存在多条雄鱼时它们之间彼此攻击相当频繁,这就会对雌鱼的产卵和雌雄的配对受精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彩石将卵产入河蚌的过程需要一段相对其他鱼来说非常长的时间并具有很高的动作难度,很小的扰动都会影响雌鱼的排卵也会使河蚌受到刺激后闭紧贝壳,雄鱼间的相互干扰将大大增进这种扰动发生的可能。另外,如果雄鱼处于长期相互对峙的紧张状态,其体力下降很快,必然影响其繁殖能力,更为糟糕的是长期紧张的雄鱼会出现猛烈攻击雌鱼等非常行为。综上,建议对繁殖期间的彩石进行一雄对多雌的配组,比例可因鱼而异,建议在1: 2~1:5之间。再有一点值得一提,雌鱼排卵是有周期性的,整个繁殖期中每条雌鱼可以排卵多次,每个周期大约10天左右,其变化可以通过产卵管的形态变化反映出来;而雄鱼则一直保持着强盛的性欲,因此一雄多雌的搭配中不同雌鱼排卵有先有后,可以保证大部分时间都有雌鱼产卵,这样就提高了种雄鱼的繁殖率。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