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7:17 2008年9月15日的修订版本

家蚕Bombyx mori

蚕蛾科昆虫的1种。

原产中国,驯化在室内饲养。

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家蚕分布全国。由于蚕丝柔软、光滑、强韧、洁白,中国很早就用它来织造出质地精美的丝绸,并远销国外,开辟了有名的“丝绸之路”。公元 551年,有两个外国修道士把蚕茧带到欧洲。

  蛾体中型,雌、雄触角皆为栉齿状,雄性栉齿略长;喙退化,下唇须短小,无单眼,体翅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陷,各横线不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前翅M1同RS脉分开或只短短相连;后翅S□+R1脉以一横脉与中室连接。

  家蚕吐丝结茧时,头不停摆动,将丝织成一个个排列整齐的“8”字形丝圈。每织 20多个丝圈(称一个丝列)便动一下身体的位置,然后继续吐织下面的丝列。一头织好后再织另外的一头,因此,家蚕的茧总是两头粗中间细。家蚕每结一个茧,需变换250~500次位置,编织出6万多个“8”字形的丝圈,每个丝圈平均有0.92厘米长,一个茧的丝长可达 300~1500米。丝腺内的分泌物完全用尽,方化蛹变蛾。

(一)分类地位: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蛾属、家蚕种 (二)养殖时应注意的事项:

 1.养殖盒:须干净透气(盒盖打洞)不可用铁盒或塑料盒,因为它不会吸去 桑叶散发出来的水气。也不可用带有气味的纸盒,例如香皂盒,因为它会干扰蚕的嗅觉。蚕靠嗅觉找寻桑叶。
2.放置地点:须通风,温度、湿度适宜。避免阳光直晒,须防范蚂蚁侵害。
3.桑叶:要选择干净,新鲜的叶片,不可带有农药。若叶片不干净,或含有水,则容      易生长细菌。
4.饲养期间须避免震动及噪音。
5.移动蚕的工具:选用干净的毛笔来搬移蚕体,避免用手直接抓蚕或待蚕爬 到新桑叶      上,再连新桑叶一起移开

二、家蚕的生活史

(一)在21℃~26℃时,家蚕各期变态所须时间如图1所示。发育快慢受温度、湿度、 空气、营养及健康情况所影响。

(二)变态过程有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时期,整个生活史约50─60天。

(三)孵化:一化性种(一年一次)二化性种(一年二次)多化性种(一年多次)(人 工催化卵可在11~14日内孵化

三、家蚕的品种

依性状不同,家蚕有很多品种,全球的总数已千计。根据1904年统计,我国有1277个蚕品种,包括一化性760种,二化性449种,多化性41种,黄茧种27种,现在应该更多。至于台湾的蚕品种有136种,全部保存于台湾省苗栗区农业改良场。

依分类的方法不同,家蚕品种大概又可分为下列品种

1.依产地分:可分为中国种、日本种和欧洲种三类。

2.依化性分:可分为一化性种、二化性种和多化性种三类。

3.依眠性分:可分为三眠蚕、四眠蚕和五眠蚕三类。

4.依茧色分:可分白茧种、黄茧种和其它茧种三类。

5.依斑纹分:可分为形蚕(具斑纹)和姬蚕(不具斑纹)等两类。

四、家蚕的形态构造与习性

(一)卵:分布不重迭,刚出生时淡黄色,一周后依品种而变不同之固定色,例如: 紫灰 色,或黑色。

(二)蚁蚕:孵化的蚁蚕将卵壳咬破爬出来,留下白色的空壳,幼虫此时像蚂蚁叫蚁蚕。蚁蚕体长3mm,黑色多毛,两天后表皮扩张,前半部呈白色,后半部转为褐色。它吃桑叶幼嫩部分,留下硬的叶脉,蜕皮后变为二龄蚕成长时为3~4天。

(三)二龄蚕:体长12mm,体色青白,进食方法同前,蜕皮后变为三龄蚕。成长期2~3 天

(四)三龄蚕:体长2.5cm,体色青白,已会由叶缘切割进食,蜕皮后变为四龄蚕。成长期3 ~4天。

(五)四龄蚕:

 1.体长可达4cm,依品种不同,出现各种的固定花纹。例如:胸部第二节背侧有「眼 状纹」,或第五节有两个相对的「半月纹」,或第八节背侧有两个「星状纹 」,或 者有些每节背侧都有斑纹,有些则全身无纹。

2.每日进食20~30次,每次约15分钟,叶脉都吃下去。蜕皮时,先吐丝将自己尾部固 定在附着物上,皮由前向后蜕下成为五龄蚕。

3.成长时期为5~6天。

(六)五龄蚕:食桑量特大,成长时期为7天,此期末体长可达6~7公分是 蚁蚕时的25倍, 而体重约3公克,是蚁蚕的一万倍,此时期也是观察其身体形态 的最好时 期。

(七)家蚕的外部形态:其头部为褐色,体躯(胴部)为青白色,胴部分为腹部及胸 部二部分,共有十三个环节,前三节为胸部,其余均为腹部,其中第1~3、第6 ~9及第13 个环节共有八对脚。体节间相连接的部分皮肤薄且无体毛,是为节间膜,由后节迭于前节之上,故可助身体伸缩。幼蚕不易区分雌雄。

1.头部左右各有六只单眼(须放大20倍后才看得到)可感光,前方左右各有一片大 颚,是蚕的口器,左右合拢时切割桑叶,口器两方下侧有大小触角各一对 嗅觉敏锐 ,靠它来嗅出桑叶的位置,头前中央下端有一只凸出的吐丝管。(详见图2─2)
2.第1~3个环节有圆锥形胸足三对,由三个节组成,尖端有1个黑褐色的钩爪,其 功能 是在食桑时可挟持桑叶,辅助爬行以及吐丝时做为头部摆动的支点。

3.第6~9个环节有腹足四对,第13个环节有尾足一对,这五对足的尖端与它物的接 触面呈圆形,且每足的内侧有半圈的钩爪,行走时可增加摩擦力以防止滑倒。

4.第11个环节背面有一个圆锥状肉质突起的尾角,是一退化的构造(一般昆虫尾角特大,有伪装或吓敌的作用)。

5.蚕的表皮由几丁质构成,不能长大,故须蜕皮(皮只能将缩皱的皮褶伸开)。 每次蜕下的旧皮两侧,可见一些黑线构造,是气孔内侧的气管一起脱落的痕迹。

6.在体节的侧面有九对黑色气孔,分别位于第1及第4~11个环节,和气管相连,是 呼 吸器。

7.胸部的背面正中央可以看到一条半透明且由后方向前方规律搏动的血管(开放式循环) ,称为「背血管」,第2~12个环节有心脏。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