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8:03 2007年3月23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月夜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7:26 2014年1月14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4行: | 第4行: | ||
[英文]: Arrhenius ionization theory | [英文]: Arrhenius ionization theory | ||
- | [说明]: 1887年28岁的S.Arrhenius(瑞典)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溶液中离子能独立存在的观点。认为在溶液中,即便无电场的作用,电解质“分子”也能通过电离反应产生正、负离子。电离度较大的电解质产生较多的离子,因而有较高的电导和渗透压降低、虽然现已明确,他的理论只适用于弱电解质溶液,但突破了当时流行的看法,即认为由于异性相吸,离子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在电场作用下才分解成离子的传统观点,从而大大促进了物理化学以至化学学科的发展。 | + | [说明]: 1887年28岁的S.Arrhenius(瑞典)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溶液中离子能独立存在的观点。认为在溶液中,即便无电场的[[作用]],电解质“分子”也能通过电离反应产生正、负离子。电离度较大的电解质产生较多的离子,因而有较高的电导和渗透压降低、虽然现已明确,他的理论只适用于弱电解质溶液,但突破了当时流行的看法,即认为由于异性相吸,离子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在电场作用下才分解成离子的传统观点,从而大大促进了物理化学以至化学学科的发展。 |
当前修订版本
[中文]: 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
[英文]: Arrhenius ionization theory
[说明]: 1887年28岁的S.Arrhenius(瑞典)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溶液中离子能独立存在的观点。认为在溶液中,即便无电场的作用,电解质“分子”也能通过电离反应产生正、负离子。电离度较大的电解质产生较多的离子,因而有较高的电导和渗透压降低、虽然现已明确,他的理论只适用于弱电解质溶液,但突破了当时流行的看法,即认为由于异性相吸,离子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在电场作用下才分解成离子的传统观点,从而大大促进了物理化学以至化学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