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鲨科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8:30 2009年3月3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烫金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8:30 2009年3月3日) (编辑) (undo)
烫金 (Talk | 贡献)

 

当前修订版本

真鲨科(Carcharhiniformes )

背鳍2个,无硬棘。具臀鳍。鳃孔5个。颌舌接型。吻软骨3个。眼有瞬褶或瞬膜。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域,4个不钙化区域有钙化辐条侵入。肠的螺旋瓣皇螺旋形或画卷形。全世界共有4亚目7科49属200余种。中国有4亚目4科23属约60多种,是中国软骨鱼类中属种最多的1个类群。∷真鲨科Carcharh inidae 真鲨科Carcharh inidae,头部稍尖,眼具瞬膜。牙侧扁而大;使用1~3行。喷水孔细小或无。鳃裂5对,最后的鳃裂位于胸鳍基部上方。背鳍2个,无棘,第1背鳍位于腹鳍前方。歪形尾鳍,尾柄无侧棱。体呈纺锤形,眼圆形,瞬膜发达,背鳍二个,无硬刺,第一背鳍位于胸、腹鳍之间,第二背鳍均与臀鳍相对。胎生。主要以鱼为食。本科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如黑印真鲨、拉沙真鲨为中、小型鱼类。乌翅真鲨、大青鲨为大型鱼类。常生活在暖水性海域,广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我国东海、南海有产。

真鲨科为鲨类中最大的科,约有24属近100种,中国现有11属约30余种。眼小,圆形,少数椭圆形,瞬膜发达。喷水孔细小或消失。鼻孔狭小,距口颇远。口宽大,单齿头型,少数三齿头型。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大,位于体腔上方;第二背鳍小或很小。尾鳍上方或上下方具一凹洼;尾椎轴上翘,尾鳍宽大,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卵胎生或胎生。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有三齿鲨属,牙三齿头型有1种,产南海。沙条鲨属,有4种,均产南海和东海南部,副沙条鲨属1种,产南海。鼬鲨属,1种,沿海均有。斜齿鲨属,4种;基齿鲨属,2种;直齿鲨属,1种。柠檬鲨属,1种;真鲨属,10余种;胞齿鲨属,1种;大青鲨属,1种,产南海。最大可达8米。胎儿每产60个。经济价值很高,所产鱼翅为鱼翅中之上品,肉味美。

真鲨属(Carcharhinus;requiem sharks) 真鲨科的1属,有30余种,通称真鲨,是现代鲨类中最大的1属。眼圆形,瞬膜发达。喷水孔消失。鼻孔距口颇远;前鼻瓣具一小三角形突出;后鼻瓣不分化。口宽大,深弧形;唇褶不发达。牙宽扁,亚三角形;上颌牙边缘具细锯齿;下颌牙边缘光滑或具细锯齿。鳃孔中大,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大,位于体腔上方,靠近胸鳍;第二背鳍等于、小于或大于臀鳍,起点对着或前于或后于臀鳍起点。尾椎轴上翘,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尾鳍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后部近尾端处有一缺刻。胸鳍宽大,近镰形。

化石见于始新世至近代。绝大部分为海产;少数种类也进入淡水,如印度的恒河、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非洲的赞比西河等。中国现有真鲨10余种,常见的有①黑印真鲨,体长一般1米左右。第二背鳍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第二背鳍前半部上方黑色,中国沿海均有分布;②沙拉真鲨,第二背鳍起点后于臀鳍起点,第二背鳍、尾鳍下叶前部和胸鳍端部黑色,分布于南海和东海。性凶猛,主食鱼类;③阔口真鲨,第二背鳍纯褐色,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第一背鳍起点与胸鳍基底后部相对,常见于黄、渤海、东海;④侧条真鲨,体侧从胸鳍基底至腹鳍基底上方有白色纵条;为暖水性鲨鱼。卵胎生或胎生。肉可食。肝脏是制鱼肝油的原料。鳍可制“鱼翅”。

黑印真鲨 Carcharhinus menisorrah 第二背鳍上半部黑色,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瞬膜发达。喷水孔消失。上颌牙宽扁,三角形,下颌牙较狭直。暖水性中小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左右,最大可达4米。卵胎生。为我国广东沿海习见种,于夏、秋两季黄海与渤海亦能捕到。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南海、东海、黄海与渤海均产之。

沙拉真鲨Carcharhinus sorrah背鳍、尾鳍、臀鳍和胸鳍末端皆呈黑色。第二背鳍起点后于臀鳍起点。 口前吻长稍大于口宽。胸鳍宽长,镰形。暖水性小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左右。 卵胎生。 为我国广东沿海习见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只产于南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