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道三峰齿鲛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8:40 2008年8月7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6:53 2013年11月22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第21行: 第21行:
  最大体长 150 cm  经济性 是    最大体长 150 cm  经济性 是 
-  台湾分布 南部、东北部  +  台湾[[分布]] 南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当前修订版本

37.jpg

  学名 Triakis scyllium

  命名者 Müller et Henle, 1839

  中文名 九道三峰齿鲛

  科中文名 平滑鲛科

  科号科名 018 Triakidae

  模式种产地 Japan  大陆名 皱唇鲨     

  栖息环境 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舄湖  俗名 沙条     

  栖息深度 1 - 1 公尺 食用鱼类 是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150 cm  经济性 是 

  台湾分布 南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Banded houndshark

  型态特征

  体颇延长,前部粗大,后部细小。头平扁而略短。吻短,吻端宽圆。眼椭圆形,眼眶隆脊明显,具瞬褶。前鼻瓣稍延长如叶片状;远离口裂;不具口鼻沟。口裂呈浅弧状;上唇沟延伸几与上颌缝合部相对;齿多而近似刀状,上下颌齿同形,多行在使用,每齿均具一中央齿头,向后或向外弯曲,两侧各具1-2小齿尖。喷水孔小。盾鳞具3棘突2纵脊。背鳍2个,形状相同,第二背鳍较小;前缘圆凸,后缘深凹,上角钝尖,下角延长尖突;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内角之上方或稍后;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之前;腹、臀鳍皆较第二背鳍小;胸鳍等大或略大于第一背鳍,成鱼呈宽三角形;尾鳍狭长,稍大于头长,上叶颇发达,下叶前部稍突出,中部较低,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圆钝。体灰褐带紫色,腹面淡色,沿体侧具许多宽鞍状斑及散布稀疏之黑点,随着成长而黑点渐消失。

  栖所生态

  栖息于大陆棚或岛屿棚的底栖性鱼类,经常出现于河口区域或港湾浅水域,特别是有底藻覆盖的砂泥地,能忍受低盐度。主要以小鱼及甲壳类为食。卵胎生,一胎可产下10-24只幼鱼。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由南西伯利亚至台湾。本省多分布于西南及东北部海域。

  渔业利用

  主要以底拖网或延绳钓捕获。肉质不佳,一般皆以下杂鱼处理,或可烟熏食之。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