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唇鲨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8:49 2008年8月13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7:26 2013年1月14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第9行: 第9行:
  [产地、产季]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系捕捞其他经济鱼类的兼捕对象、无显著渔期。   [产地、产季]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系捕捞其他经济鱼类的兼捕对象、无显著渔期。
-  [经济价值]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鳍加工成鱼翅;肝提取鱼肝油,骨、内脏制鱼粉。+  [经济价值]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鳍加工成[[鱼翅]];肝提取鱼肝油,骨、内脏制鱼粉。
[[category:z]] [[category:z]]

当前修订版本

a373aa.jpg

  皱唇鲨(皱唇鲨科)Triakis scyllium

  [地方名]九道箍、竹鲨。

  [形态特征]体较长,前部粗大,后部渐细,一般体长四米左右。口大,唇褶发达、牙细小,排列紧密,三齿尖团、体背及上恻呈灰褐色略带暗紫色,体侧有9至13条暗褐色横纹,并布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下侧面及腹面银白色。背鳍2个、无硬棘,第1背鳍位于胸鳍与腹鳍之间的上方;尾鳍宽长,尾椎轴稍上翘。

  [产地、产季]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系捕捞其他经济鱼类的兼捕对象、无显著渔期。

  [经济价值]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鳍加工成鱼翅;肝提取鱼肝油,骨、内脏制鱼粉。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