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抗菌性研究新进展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5:51 2008年4月6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Foodbk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12:29 2014年7月10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8行: | 第8行: | ||
另一组大蒜不经预煮热烫处理,经磨碎后于37℃放置一晚,蒜氨酸被分解,然后将大蒜提取物放入高压釜,浓度达到45%时就完全具有净菌效果。如果从提取物中除去挥发性成分,那么剩下的成分仅显示很弱的抗菌活性。 | 另一组大蒜不经预煮热烫处理,经磨碎后于37℃放置一晚,蒜氨酸被分解,然后将大蒜提取物放入高压釜,浓度达到45%时就完全具有净菌效果。如果从提取物中除去挥发性成分,那么剩下的成分仅显示很弱的抗菌活性。 | ||
- | 未经蒜氨酸酶作用的大蒜提取物在高压釜中处理45分钟时,其挥发性成分增加最多,达到12种,大约有5种成分中含有硫黄成分,它们分别是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2个烯丙基二硫(diallyldisulfid)、Z-乙烯基-4H-1,3-二噻烷(Z-Viny1-4H,3-aithiin)和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iallylTrisulfid)等,虽然含量多少不等,但都具有抗菌性。这些成分都不是由蒜氨酸酶作用后的产物,而是蒜氨酸经加热处理后的生成成分。 | + | 未经蒜氨酸酶[[作用]]的大蒜提取物在高压釜中处理45分钟时,其挥发性成分增加最多,达到12种,大约有5种成分中含有硫黄成分,它们分别是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2个烯丙基二硫(diallyldisulfid)、Z-乙烯基-4H-1,3-二噻烷(Z-Viny1-4H,3-aithiin)和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iallylTrisulfid)等,虽然含量多少不等,但都具有抗菌性。这些成分都不是由蒜氨酸酶作用后的产物,而是蒜氨酸经加热处理后的生成成分。 |
当前修订版本
蒜素是大蒜抗菌性的主要成分,是由蒜氨酸酶作用于蒜氨酸(基质)后生成的,但是,当蒜氨酸酶加热失活后,大蒜仍然存在抗菌作用,因此科研人员开始关注和蒜氨酸酶无关的大蒜抗菌成分。
大蒜经过热烫预煮5分钟使蒜氨酸酶失去活性,然后用水提取,并放到121℃的高压釜中,最后测定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33(StaphyloccusaureusB33)的抗菌性。结果发现,未放置在高压釜中时,大蒜提取物浓度为15%的条件下不显示抗菌性。放置于高压釜中45分钟后的抗菌性最强,对于培养24小时期间的细菌显现了完全的净菌作用。
另一组大蒜不经预煮热烫处理,经磨碎后于37℃放置一晚,蒜氨酸被分解,然后将大蒜提取物放入高压釜,浓度达到45%时就完全具有净菌效果。如果从提取物中除去挥发性成分,那么剩下的成分仅显示很弱的抗菌活性。
未经蒜氨酸酶作用的大蒜提取物在高压釜中处理45分钟时,其挥发性成分增加最多,达到12种,大约有5种成分中含有硫黄成分,它们分别是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2个烯丙基二硫(diallyldisulfid)、Z-乙烯基-4H-1,3-二噻烷(Z-Viny1-4H,3-aithiin)和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iallylTrisulfid)等,虽然含量多少不等,但都具有抗菌性。这些成分都不是由蒜氨酸酶作用后的产物,而是蒜氨酸经加热处理后的生成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