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味剂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0:20 2007年9月12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Relaxing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00:21 2007年9月12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undo) Relaxing (Talk | 贡献) 下一个→ |
||
第1行: | 第1行: | ||
+ | 能增强食品风味的[[食品添加剂]]。按化学性质主要分为两类。 | ||
+ | |||
- | 能增强食品风味的食品添加剂。按化学性质主要分为两类。 | + | ①氨基酸类:除具有鲜味外还有酸味,如L-谷氨酸,适当中和成钠盐后酸味消灭,鲜味增加,实际使用时多为L-谷氨酸一钠,简称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它在pH为3.2(等电点)时鲜味最低,pH为6时鲜味最高,pH>7时因形成谷氨酸二钠而鲜味消失。此外,谷氨酸或谷氨酸钠水溶液经高温(>120℃)长时间加热,分子内脱水,生成焦谷氨酸,失去鲜味。食盐与味精共存可增强鲜味。目前谷氨酸钠(味精)在中国用作[[调味品]],但其他各国则多列为食品添加剂。 |
- | + | ||
- | ①氨基酸类:除具有鲜味外还有酸味,如L-谷氨酸,适当中和成钠盐后酸味消灭,鲜味增加,实际使用时多为L-谷氨酸一钠,简称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它在pH为3.2(等电点)时鲜味最低,pH为6时鲜味最高,pH>7时因形成谷氨酸二钠而鲜味消失。此外,谷氨酸或谷氨酸钠水溶液经高温(>120℃)长时间加热,分子内脱水,生成焦谷氨酸,失去鲜味。食盐与味精共存可增强鲜味。目前谷氨酸钠(味精)在中国用作调味品,但其他各国则多列为食品添加剂。 | + | |
+ | |||
②核苷酸类:20世纪60年代后所发展起来的鲜味剂。主要有5′-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5′-IMP)和5′-鸟嘌呤核苷酸(鸟苷酸,5′-GMP),实际使用时多为它们的二钠盐。鲜味比味精强。5′-GMP的鲜味比5′-IMP更强。若在普通味精中加5%左右的5′-IMP或5′-GMP,其鲜味比普通味精强几倍到十几倍,这种味精称为强力味精或特鲜味精。 | ②核苷酸类:20世纪60年代后所发展起来的鲜味剂。主要有5′-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5′-IMP)和5′-鸟嘌呤核苷酸(鸟苷酸,5′-GMP),实际使用时多为它们的二钠盐。鲜味比味精强。5′-GMP的鲜味比5′-IMP更强。若在普通味精中加5%左右的5′-IMP或5′-GMP,其鲜味比普通味精强几倍到十几倍,这种味精称为强力味精或特鲜味精。 | ||
- | 此外,还有一类有机酸,如琥珀酸及其钠盐,是贝类鲜味的主要成分。酿造食品如酱、酱油、黄酒等的鲜味与其存在有关。 | + | |
+ | 此外,还有一类有机酸,如琥珀酸及其钠盐,是[[贝]]类鲜味的主要成分。酿造食品如[[酱]]、[[酱油]]、[[黄酒]]等的鲜味与其存在有关。 | ||
[[category:x]][[category:调味品]] | [[category:x]][[category:调味品]] |
00:21 2007年9月12日的修订版本
能增强食品风味的食品添加剂。按化学性质主要分为两类。
①氨基酸类:除具有鲜味外还有酸味,如L-谷氨酸,适当中和成钠盐后酸味消灭,鲜味增加,实际使用时多为L-谷氨酸一钠,简称谷氨酸钠,俗称味精。它在pH为3.2(等电点)时鲜味最低,pH为6时鲜味最高,pH>7时因形成谷氨酸二钠而鲜味消失。此外,谷氨酸或谷氨酸钠水溶液经高温(>120℃)长时间加热,分子内脱水,生成焦谷氨酸,失去鲜味。食盐与味精共存可增强鲜味。目前谷氨酸钠(味精)在中国用作调味品,但其他各国则多列为食品添加剂。
②核苷酸类:20世纪60年代后所发展起来的鲜味剂。主要有5′-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5′-IMP)和5′-鸟嘌呤核苷酸(鸟苷酸,5′-GMP),实际使用时多为它们的二钠盐。鲜味比味精强。5′-GMP的鲜味比5′-IMP更强。若在普通味精中加5%左右的5′-IMP或5′-GMP,其鲜味比普通味精强几倍到十几倍,这种味精称为强力味精或特鲜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