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灰枝瑚菌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08:10 2007年3月28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月夜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1:23 2014年5月29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7行: | 第7行: | ||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或稍大,由数个主杆组成,分枝形成一丛,高5-15cm,宽4-13cm,主枝基部粗壮或膨大,上部多次分枝,形成直立的小枝,顶端钝,带灰紫色、铅灰色或暗灰棕色至深棕灰色,基部近白色。菌肉白色,不变色。担子棍棒状,无色,4小梗,60-80μm×8.5-11μm。孢子近椭圆形,粗糙,淡黄色,基部有弯尖,9.5-13μm×4-5.5μm。内含大油滴。 |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或稍大,由数个主杆组成,分枝形成一丛,高5-15cm,宽4-13cm,主枝基部粗壮或膨大,上部多次分枝,形成直立的小枝,顶端钝,带灰紫色、铅灰色或暗灰棕色至深棕灰色,基部近白色。菌肉白色,不变色。担子棍棒状,无色,4小梗,60-80μm×8.5-11μm。孢子近椭圆形,粗糙,淡黄色,基部有弯尖,9.5-13μm×4-5.5μm。内含大油滴。 | ||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冷杉、云杉林、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冷杉、云杉林、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 ||
- | 分布地区:安徽、四川、云南等。 | + | [[分布]]地区:安徽、四川、云南等。 |
经济用途:有记载不宜食用。 | 经济用途:有记载不宜食用。 |
当前修订版本
中文学名:暗灰枝瑚菌 拉丁学名:Ramaria fumigata (PK.) Corner 中文别名:暗灰丛枝菌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枝瑚菌科、枝瑚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或稍大,由数个主杆组成,分枝形成一丛,高5-15cm,宽4-13cm,主枝基部粗壮或膨大,上部多次分枝,形成直立的小枝,顶端钝,带灰紫色、铅灰色或暗灰棕色至深棕灰色,基部近白色。菌肉白色,不变色。担子棍棒状,无色,4小梗,60-80μm×8.5-11μm。孢子近椭圆形,粗糙,淡黄色,基部有弯尖,9.5-13μm×4-5.5μm。内含大油滴。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冷杉、云杉林、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地区:安徽、四川、云南等。 经济用途:有记载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