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卡毒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修订版本间差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01:53 2008年11月28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Apple2 (Talk | 贡献)

←上一个
当前修订版本 (05:48 2011年7月1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One intermediate revision not shown.)
第1行: 第1行:
-雪卡毒素来自一种「双边毛藻」的海洋微生物,这些毛藻依附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生长。毒素经由细鱼吃海藻、大鱼吃细鱼以至人吃大鱼的食物链中传到人体内。毒素的含量随著食物链级数相应增加,越大条的海鱼所含的毒素越高。 +雪卡毒是[[食物]]中毒的一种,中毒原因是进食了含有雪卡毒素的鱼类所致。雪卡毒素来自一种“双边毛藻”的海洋微生物,这些毛藻依附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生长。毒素经由小鱼吃海藻、大鱼吃小鱼以至人吃大鱼的食物链中传到人体内。毒素的含量随著食物链级数相应增加,越大条的海鱼所含的毒素越高。毒素多积聚於鱼卵、肝、肠、鱼头和鱼皮。此毒素对鱼本身不会引致任何病症,因此不能从检验、外观、气味、味道和肉质来分辨该鱼是否有毒。
-毒素多积聚於鱼卵、肝、肠、鱼头和鱼皮。此毒素对鱼本身不会引致任何病徵,因此不能从检验、外观、气味、味道和肉质来分辨该鱼是否有毒。 +雪卡毒素来自一种「双边毛藻」的海洋[[微生物]],这些毛藻依附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生长。毒素经由细鱼吃海藻、大鱼吃细鱼以至人吃大鱼的食物链中传到人体内。毒素的含量随著食物链级数相应增加,越大条的海鱼所含的毒素越高。
 + 
 +毒素多积聚於鱼卵、肝、肠、鱼头和鱼皮。此毒素对[[鱼]]本身不会引致任何病徵,因此不能从检验、外观、气味、味道和肉质来分辨该鱼是否有毒。
不过,常聚居於珊瑚礁一带觅食的海鱼较可能含有此毒素,常见的有油、金钱龙趸、蓝瓜子斑、老虎斑、老鼠斑、苏眉、西星斑、豹星斑、燕尾星斑、红鰽、杉斑及东星斑等。 不过,常聚居於珊瑚礁一带觅食的海鱼较可能含有此毒素,常见的有油、金钱龙趸、蓝瓜子斑、老虎斑、老鼠斑、苏眉、西星斑、豹星斑、燕尾星斑、红鰽、杉斑及东星斑等。

当前修订版本

雪卡毒是食物中毒的一种,中毒原因是进食了含有雪卡毒素的鱼类所致。雪卡毒素来自一种“双边毛藻”的海洋微生物,这些毛藻依附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生长。毒素经由小鱼吃海藻、大鱼吃小鱼以至人吃大鱼的食物链中传到人体内。毒素的含量随著食物链级数相应增加,越大条的海鱼所含的毒素越高。毒素多积聚於鱼卵、肝、肠、鱼头和鱼皮。此毒素对鱼本身不会引致任何病症,因此不能从检验、外观、气味、味道和肉质来分辨该鱼是否有毒。

雪卡毒素来自一种「双边毛藻」的海洋微生物,这些毛藻依附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生长。毒素经由细鱼吃海藻、大鱼吃细鱼以至人吃大鱼的食物链中传到人体内。毒素的含量随著食物链级数相应增加,越大条的海鱼所含的毒素越高。

毒素多积聚於鱼卵、肝、肠、鱼头和鱼皮。此毒素对本身不会引致任何病徵,因此不能从检验、外观、气味、味道和肉质来分辨该鱼是否有毒。

不过,常聚居於珊瑚礁一带觅食的海鱼较可能含有此毒素,常见的有油、金钱龙趸、蓝瓜子斑、老虎斑、老鼠斑、苏眉、西星斑、豹星斑、燕尾星斑、红鰽、杉斑及东星斑等。

在进食含雪卡毒素的海鱼数小时后,会出现肠胃、神经系统或造成心脏及血管不适的现象。主要病徵包括呕吐、腹泻、四肢及口角麻痹、冷热感觉颠倒、关节及肌肉疼痛等;病徵可维持数天至数星期不等。

患者对此毒素不但没有免疫能力,相反,日后若再次接触到毒素,就算只是很少的份量,也会产生中毒徵状。另外,患者亦应避免喝酒及吃花生或豆类食物,以防加剧中毒的病徵。

预防肌肉毒鱼类中毒的方法

消费者:

‧减少进食珊瑚鱼;

‧每次只吃少量珊瑚鱼;

‧避免进食珊瑚鱼的卵、肝、肠、鱼头和鱼皮;

‧当进食珊瑚鱼或正患上肌肉毒鱼类中毒时,应避免同时喝酒及吃花生或豆类食物;

‧应向信誉良好及领有牌照的商店购买珊瑚鱼,及查询它们来自哪一捕鱼区;若有怀疑,应放弃购买;及

‧如发现有任何中雪卡毒的病徵,应立即延医诊治。

海鲜经营商:

‧选择信誉良好的批发商购买珊瑚鱼,并要清楚知道珊瑚鱼来自哪一捕鱼区;

‧应保存珊瑚鱼来货的记录,以便发生问题时,可追查鱼的来源;

‧把不同来源及供应商的珊瑚鱼饲养在不同的鱼缸或养鱼区;及

‧避免购买低於市价的珊瑚鱼,因它们可能来自新捕鱼区,而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该处一带的鱼类不含雪卡毒素 [1]

个人工具

鲁ICP备14027462号-6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