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蝽类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3:31 2008年12月27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Donjune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08:38 2010年4月23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下一个→ |
||
第5行: | 第5行: | ||
<br>'''生活史和习性:''' | <br>'''生活史和习性:''' | ||
- | <br>[[(1)绿盲蝽]] | + | <br>(1)绿盲蝽 |
<br> 在北纬32度以北,如河北、山东、河南、陕西,1年多发生3~4代,以卵在寄主茎表皮组织中越冬。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约4~5代,以卵在寄主植物或残茬中越冬。在河南,3月下旬开始孵化;5月初羽化为成虫,多产卵在嫩茎及蕾内。6月间发生第二代,7至8月间发生第三和第四代,由于成虫寿命长;产卵期达30~40天,故有世代重叠现象。第五代成虫9月底羽化,10月上旬产卵,11月下旬陆续死亡。 | <br> 在北纬32度以北,如河北、山东、河南、陕西,1年多发生3~4代,以卵在寄主茎表皮组织中越冬。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约4~5代,以卵在寄主植物或残茬中越冬。在河南,3月下旬开始孵化;5月初羽化为成虫,多产卵在嫩茎及蕾内。6月间发生第二代,7至8月间发生第三和第四代,由于成虫寿命长;产卵期达30~40天,故有世代重叠现象。第五代成虫9月底羽化,10月上旬产卵,11月下旬陆续死亡。 | ||
- | <br>[[(2)三点盲蝽]] | + | <br>(2)三点盲蝽 |
<br> 在河南1年发生3代,以卵在刺槐、杨、柳等树干上有疤痕的树皮内越冬。越冬卵4月下旬开始孵化,初孵若虫借风力迁入邻近草坪或苜宿地、棉田、豌豆田内危害,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二代若虫6月下旬出现,若虫期平均15天,7月上旬第二代若虫羽化,7月中旬孵出第三代若虫,若虫期15.5天。第三代成虫8月上旬羽化,从8月下旬在寄主上产卵越冬。 | <br> 在河南1年发生3代,以卵在刺槐、杨、柳等树干上有疤痕的树皮内越冬。越冬卵4月下旬开始孵化,初孵若虫借风力迁入邻近草坪或苜宿地、棉田、豌豆田内危害,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二代若虫6月下旬出现,若虫期平均15天,7月上旬第二代若虫羽化,7月中旬孵出第三代若虫,若虫期15.5天。第三代成虫8月上旬羽化,从8月下旬在寄主上产卵越冬。 | ||
- | <br>[[(3)苜蓿盲蝽]] | + | <br>(3)苜蓿盲蝽 |
<br> 在新疆和北京1年3代,山西、陕西、河南3~4代,以4代为主,南京4~5代。以卵主要在禾草枯茎组织内越冬。新疆莎车县越冬卵4月上旬孵出第一代若虫,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羽化。第二代若虫6月上旬出现,成虫6月下旬开始羽化,第三代若虫7月下旬孵出,若虫于10月中旬全部结束,第三代成虫8月中、下旬羽化,9月中旬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越冬。多在夜间产卵,用喙先选适当部位后,每刺1小孔,产卵1粒于其中,卵垂直或略斜插入组织内,卵盖微露,似一小钉,产卵处组织以后逐渐裂开,一排排卵略露出来。 | <br> 在新疆和北京1年3代,山西、陕西、河南3~4代,以4代为主,南京4~5代。以卵主要在禾草枯茎组织内越冬。新疆莎车县越冬卵4月上旬孵出第一代若虫,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羽化。第二代若虫6月上旬出现,成虫6月下旬开始羽化,第三代若虫7月下旬孵出,若虫于10月中旬全部结束,第三代成虫8月中、下旬羽化,9月中旬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越冬。多在夜间产卵,用喙先选适当部位后,每刺1小孔,产卵1粒于其中,卵垂直或略斜插入组织内,卵盖微露,似一小钉,产卵处组织以后逐渐裂开,一排排卵略露出来。 | ||
- | <br>[[(4)中黑盲蜡]] | + | <br>(4)中黑盲蜡 |
<br> 在陕西、河南1年发生4代,各地均以卵在寄主植物茎秆组织中越冬。4月上旬孵化,5月上旬羽化为第1代成虫;6月下旬第二代成虫羽化,第三代成虫发生在8月上旬,第四代成虫9月中旬羽化。 | <br> 在陕西、河南1年发生4代,各地均以卵在寄主植物茎秆组织中越冬。4月上旬孵化,5月上旬羽化为第1代成虫;6月下旬第二代成虫羽化,第三代成虫发生在8月上旬,第四代成虫9月中旬羽化。 | ||
- | <br>[[(5)牧草盲螬]] | + | <br>(5)牧草盲螬 |
<br> 在新疆莎车具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缝内、藜科杂草下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旬(南疆)至4月中旬(北疆)平均气温达9℃时开始取食并产卵;越冬代成虫寿命最长,其他各代只有25天左右。 | <br> 在新疆莎车具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缝内、藜科杂草下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旬(南疆)至4月中旬(北疆)平均气温达9℃时开始取食并产卵;越冬代成虫寿命最长,其他各代只有25天左右。 | ||
- | <br>[[(6)赤须盲蝽]] | + | <br>(6)赤须盲蝽 |
<br> 在内蒙古1年发生3代,以卵在禾草茎、叶上越冬。4月下旬当年平均气温≥12℃时,多年生禾草返青以后,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初为孵化盛期。第一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孵化,下旬达羽化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交配产卵。雌虫在叶鞘上端产卵成排,一般1排,有时2排。每头雌虫,每次产卵5~10粒,最少2粒,最多20粒。第—代卵从6月上旬开始孵化,到6月中旬气温20~25摄氏度,柑对湿度45%~50%时,达孵化盛期。从卵孵化到第2代成虫的出现,约需半个月的时间;羽化后的成虫于6月中、下旬又开始交配产卵,7月上旬卵开始孵化,7月中旬第3代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雌虫多在禾草的叶、茎上产卵越冬。因雌虫产卵期不齐,因而出现世代重叠现象。产卵后5~7天孵化,气温为20℃左右、相对湿度45%时为孵化盛期。初孵化的若虫身体瘦小,停留片刻后即开始活动并取食。若虫行动活跃,常群集在叶背面取食危害。各龄若虫发育的天数为:1龄3天,2龄2天,3龄1~2天,4龄2天,5龄4天。当气温和相对湿度增高时,发育天数相应缩短。初羽化的成虫体柔软,色浅。约半小时后开始活动取食。成虫一般在9:00~17:00左右较活跃,傍晚或清晨气温较低不太活动,阴雨天常隐蔽在植物中、下部叶手背面。成虫羽化后经7~10天开始交配,雌虫多在夜间产卵。总之,各种盲蝽成虫昼夜均可活动,飞翔力强,行动活泼。夜间有趋光性,常在黑光灯下诱到大量成虫;日间又怕阳光照射,喜在较阴湿处活动取食。产卵部位随寄主种类而异。各种盲蝽都以第1代产卵最多。绿盲蝽每雌平均产卵量为302粒;苜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70~80粒;三点盲蝽为60粒左右,以后逐代产卵减少。 | <br> 在内蒙古1年发生3代,以卵在禾草茎、叶上越冬。4月下旬当年平均气温≥12℃时,多年生禾草返青以后,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初为孵化盛期。第一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孵化,下旬达羽化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交配产卵。雌虫在叶鞘上端产卵成排,一般1排,有时2排。每头雌虫,每次产卵5~10粒,最少2粒,最多20粒。第—代卵从6月上旬开始孵化,到6月中旬气温20~25摄氏度,柑对湿度45%~50%时,达孵化盛期。从卵孵化到第2代成虫的出现,约需半个月的时间;羽化后的成虫于6月中、下旬又开始交配产卵,7月上旬卵开始孵化,7月中旬第3代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雌虫多在禾草的叶、茎上产卵越冬。因雌虫产卵期不齐,因而出现世代重叠现象。产卵后5~7天孵化,气温为20℃左右、相对湿度45%时为孵化盛期。初孵化的若虫身体瘦小,停留片刻后即开始活动并取食。若虫行动活跃,常群集在叶背面取食危害。各龄若虫发育的天数为:1龄3天,2龄2天,3龄1~2天,4龄2天,5龄4天。当气温和相对湿度增高时,发育天数相应缩短。初羽化的成虫体柔软,色浅。约半小时后开始活动取食。成虫一般在9:00~17:00左右较活跃,傍晚或清晨气温较低不太活动,阴雨天常隐蔽在植物中、下部叶手背面。成虫羽化后经7~10天开始交配,雌虫多在夜间产卵。总之,各种盲蝽成虫昼夜均可活动,飞翔力强,行动活泼。夜间有趋光性,常在黑光灯下诱到大量成虫;日间又怕阳光照射,喜在较阴湿处活动取食。产卵部位随寄主种类而异。各种盲蝽都以第1代产卵最多。绿盲蝽每雌平均产卵量为302粒;苜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70~80粒;三点盲蝽为60粒左右,以后逐代产卵减少。 | ||
08:38 2010年4月23日的修订版本
名称:盲蝽类
简述: 危害草坪的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重要的有6种:绿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牧草盲蝽、和赤须盲蝽。绿盲蝽分布最广,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迄青海,东达沿海各地,无论南北均有分布。三点盲蝽分布于辽宁及华北、西北等地,新疆和长江流域较少。苜蓿盲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和湖南的北部,属偏北方种类。中黑盲蝽为偏北种类,黑龙江以南、甘肃以东,江西、湖南以北以及沿海各省均有分布,以陕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数量较多。牧草盲蝽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赤须盲蝽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区。盲蝽是一类杂食性害虫,寄生范围十分广泛,除危害草坪外,还可危害牧草棉花、蔬菜、未谷类和油料作物等。成虫和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嫩茎、叶、花蕾、子房,受害部分逐渐凋萎,随后变黄、枯干而脱落。
生活史和习性:
(1)绿盲蝽
在北纬32度以北,如河北、山东、河南、陕西,1年多发生3~4代,以卵在寄主茎表皮组织中越冬。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约4~5代,以卵在寄主植物或残茬中越冬。在河南,3月下旬开始孵化;5月初羽化为成虫,多产卵在嫩茎及蕾内。6月间发生第二代,7至8月间发生第三和第四代,由于成虫寿命长;产卵期达30~40天,故有世代重叠现象。第五代成虫9月底羽化,10月上旬产卵,11月下旬陆续死亡。
(2)三点盲蝽
在河南1年发生3代,以卵在刺槐、杨、柳等树干上有疤痕的树皮内越冬。越冬卵4月下旬开始孵化,初孵若虫借风力迁入邻近草坪或苜宿地、棉田、豌豆田内危害,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二代若虫6月下旬出现,若虫期平均15天,7月上旬第二代若虫羽化,7月中旬孵出第三代若虫,若虫期15.5天。第三代成虫8月上旬羽化,从8月下旬在寄主上产卵越冬。
(3)苜蓿盲蝽
在新疆和北京1年3代,山西、陕西、河南3~4代,以4代为主,南京4~5代。以卵主要在禾草枯茎组织内越冬。新疆莎车县越冬卵4月上旬孵出第一代若虫,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羽化。第二代若虫6月上旬出现,成虫6月下旬开始羽化,第三代若虫7月下旬孵出,若虫于10月中旬全部结束,第三代成虫8月中、下旬羽化,9月中旬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越冬。多在夜间产卵,用喙先选适当部位后,每刺1小孔,产卵1粒于其中,卵垂直或略斜插入组织内,卵盖微露,似一小钉,产卵处组织以后逐渐裂开,一排排卵略露出来。
(4)中黑盲蜡
在陕西、河南1年发生4代,各地均以卵在寄主植物茎秆组织中越冬。4月上旬孵化,5月上旬羽化为第1代成虫;6月下旬第二代成虫羽化,第三代成虫发生在8月上旬,第四代成虫9月中旬羽化。
(5)牧草盲螬
在新疆莎车具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缝内、藜科杂草下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旬(南疆)至4月中旬(北疆)平均气温达9℃时开始取食并产卵;越冬代成虫寿命最长,其他各代只有25天左右。
(6)赤须盲蝽
在内蒙古1年发生3代,以卵在禾草茎、叶上越冬。4月下旬当年平均气温≥12℃时,多年生禾草返青以后,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初为孵化盛期。第一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孵化,下旬达羽化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交配产卵。雌虫在叶鞘上端产卵成排,一般1排,有时2排。每头雌虫,每次产卵5~10粒,最少2粒,最多20粒。第—代卵从6月上旬开始孵化,到6月中旬气温20~25摄氏度,柑对湿度45%~50%时,达孵化盛期。从卵孵化到第2代成虫的出现,约需半个月的时间;羽化后的成虫于6月中、下旬又开始交配产卵,7月上旬卵开始孵化,7月中旬第3代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雌虫多在禾草的叶、茎上产卵越冬。因雌虫产卵期不齐,因而出现世代重叠现象。产卵后5~7天孵化,气温为20℃左右、相对湿度45%时为孵化盛期。初孵化的若虫身体瘦小,停留片刻后即开始活动并取食。若虫行动活跃,常群集在叶背面取食危害。各龄若虫发育的天数为:1龄3天,2龄2天,3龄1~2天,4龄2天,5龄4天。当气温和相对湿度增高时,发育天数相应缩短。初羽化的成虫体柔软,色浅。约半小时后开始活动取食。成虫一般在9:00~17:00左右较活跃,傍晚或清晨气温较低不太活动,阴雨天常隐蔽在植物中、下部叶手背面。成虫羽化后经7~10天开始交配,雌虫多在夜间产卵。总之,各种盲蝽成虫昼夜均可活动,飞翔力强,行动活泼。夜间有趋光性,常在黑光灯下诱到大量成虫;日间又怕阳光照射,喜在较阴湿处活动取食。产卵部位随寄主种类而异。各种盲蝽都以第1代产卵最多。绿盲蝽每雌平均产卵量为302粒;苜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70~80粒;三点盲蝽为60粒左右,以后逐代产卵减少。
防治方法: 选择若虫初孵盛期或若虫期防治,可用2.5%敌百虫粉剂、1.5%乐果粉剂或3.5%甲敌粉剂喷粉,每公顷用量为30kg,也可用40%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