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
取自 食品百科全书
09:12 2008年12月30日的修订版本 (编辑) Donjune (Talk | 贡献) ←上一个 |
当前修订版本 (07:55 2009年6月10日) (编辑) (undo) Foodbk (Talk | 贡献) |
||
第5行: | 第5行: | ||
<br>'''英文名:'''Pinworm | <br>'''英文名:'''Pinworm | ||
- | <br>'''别名:'''屁股虫、线虫 | + | <br>'''别名:'''[[屁股虫]]、[[线虫]] |
<br>'''门:'''袋形动物门 | <br>'''门:'''袋形动物门 |
当前修订版本
名称:蛲虫
学名:Enterobius
英文名:Pinworm
门:袋形动物门
形态特征:状如白色线头,成熟雄虫体长1-4毫米,雌虫体长8~13毫米。生活在人体小肠下部和大肠上部,靠吸取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血液生存。雄虫在交配后死亡,雌虫爬到肛门附近产卵。一次产卵平均1-2万枚,多在夜间进行。雌虫产卵的同时排放刺激物质,造成肛门及会阴皮肤强烈瘙痒。患者搔痒的过程中将虫卵沾染到手上并传播到别处。虫卵可自然存活2-3个星期。虫卵由口腔进入人体后,在胃及十二指肠内孵化,移动到小肠,直到在大肠里发育成成虫需要30-45天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肠腔内,主要在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甚至可达胃和食道,附着在肠粘膜上。成虫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而被排出体外;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在肠内温度和低氧环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产很少虫卵。当宿主睡眠,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雌虫向下移行至肛门外,产卵于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皱褶处。每条雌虫平均产卵万余个。产卵后雌虫大多自然死亡,但也有少数可返回肠腔,也可误入阴道、子宫、尿道、腹腔等部位,引起异位损害。
粘附在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上的虫卵,在34~36oC,相对湿度90%~100%,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卵胚很快发育,约经6小时,卵内幼虫发育为感染期卵。雌虫在肛周的蠕动刺激,使肛门周围发痒,当患儿用手搔痒时,感染期卵污染手指,经肛门—手—口方式感染,形成自身感染;感染期虫卵也可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食物上,经口或经空气吸入等方式使其他人感染。
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沿小肠下行,在结肠发育为成虫。从食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熟产卵,约需2~4周。雌虫寿命一般约为1个月,很少超过2个月。但儿童往往通过自身感染、食物或环境的污染而出现持续的再感染,使蛲虫病迁延不愈。
流行与防治:
蛲虫呈世界性分布,其感染率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无密切联系。即使在发达国家蛲虫亦较常见,例如美国的蛲虫病是最常见的蠕虫病,估计感染人数为4200万。感染率一般是城市高于农村,各个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以5~7岁幼童感染率较高。其分布具有儿童集体机构及家庭聚集性的特点,而且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感染期虫卵抵抗力强(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可存活20天),因而蛲虫病流行广泛。我国人群平均感染率为26.36%,个别地区高达79.83%。感染者一般有数十条蛲虫寄生,重度感染者可多达5 000至10 000条。病人和带虫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根据蛲虫病传播和流行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重复感染。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应搞好环境卫生及衣被、玩具、食具的消毒。对家庭和集体机构中的患者应同时接受治疗,以免相互感染。对蛲虫病流行的地区,应有计划地对儿童集居地成员进行普查普治,以彻底消灭传染源。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噻嘧啶也有一定疗效。局部外用药可用3%噻嘧啶软膏,涂于肛周和肛门内,连用1周。肛门周围瘙痒者,可于睡前清洗肛周、会阴皮肤后,涂搽蛲虫油膏,连用10~20天。